台灣文創的負面消息






文化創意產業的商機有多大?可能連臺灣引以為傲的資訊、電子、科技業也自嘆弗如。衝著這股趨勢,本來規劃為科學園區的宜蘭「中興紙廠」,也被這陣文創風吹為文創園區。以文創產業目前的情勢,未來搞文創的人或許就會成為所謂的「新貴」,預備攻佔臺灣產業結構。
但這股風都還沒吹熱,臺灣就已經汲汲營營地在準備高密度地興建文創園區。根據統計,臺灣目前有將近三十個的文創園區,幾乎每個縣市都有一個,這樣對待文創產業的方式,究竟是積極還是欲速則不達呢?

供過於求的文創園區
從這些文創園區中找共通點,不難發現大多都是早期公家機關的廢棄場址,但由於年久失修,政府也絲毫沒有多餘力氣管理,直至地方人士奔走不已,政府才想到可以趕搭文創風潮,為文創建立一個多元化經營的空間。
國家想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前,必須先培養人民的文化素質。文化素質的培養要因在於文化參與、消費及機會,文創園區一旦設立,除了能夠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、帶動地方經濟,也能增加民眾接觸文化的機會,藉此達到培養人民文化素質的目的。由於園區的經營必須具有集聚、擴散、示範與文化設施服務的複合式功能,不僅可以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據點,也可以是藝術家的交流平台與展演空間。
這樣的想法促成這些舊廠區一窩蜂地被改建成文創園區,但政府的出發點似乎稍微悖離所謂的文創精神。不是可供文化展覽的場所就叫做文創園區,更別想說可以因為這些創舉而讓人民覺得政府多了點文化素養,同時還兼顧產業經營能力。
反觀前幾年大紅大紫的科學園區,不論是竹科、中科還是南科,都成功地為臺灣增加不少經濟效益與國際地位,但從幾個較知名、熱門的文創園區來看,多數文創園區皆由企業財團共同經營,將「營運」凌駕於文化與創意之上,兩者的關係理應平等,文創若沒有商業獲利,根本無法有效成長;但若只是純粹的商品買賣,沒有文創精髓,那也同樣令人堪憂。

文創+社會+企業
文創園區的出現代表文創產業的有心發展,但其中整合的比率參差不齊。但若能完善結合社會與企業的功能,便可加強文創產業的發展氣勢。有別於一般企業只重視單方面的商業利益,「社會+企業」同時強調社會倫理以及商業影響力,而「文創+社會+企業」不僅重視上述兩者優勢,更強調「文化與藝術深不可測的影響力」。這三者共構的關係並不是蓋幾個園區就能妥善處理的。
看著文創園區不停被製造出來,好像這些具有文化精神的廠區最後的選擇只能成為文創園區,但建立後卻沒有一套完整的規劃,在數量不停衝破新高時,對經營的內涵與品質未見用心,這才有所謂文創咖啡館的本末倒置的情形發生。
另一個讓文創園區逐漸走位的現象,在於多採BOT方式委外經營,經營者對於文創又了解多少?如此做法逐漸讓文創園區成為掛著文藝形象的複合式「商場」,經由不停的喊價,讓不少想爭取舞台的創作者慘遭淘汰,違背不少文創園區當初設立的初衷。
在複合式經營的方向下,最成功的例子大概是美國的好萊塢電影。值得學習的是,好萊塢電影儼然成為一個產業聚落,於特定區域內囊括了從事電影行業所需的相關企業與機構,像是服裝設計、造型設計、廣告宣傳、攝影機製造商、影視出版等,彼此都有無限的合作關係與可能,這些具有共通性與支援性的連結,讓好萊塢得以提供電影人才更方便的資訊與資源。
環顧全臺的文創園區,較有成效的是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,它的規模較趨向於上述的產業聚落模式。2006年,文化局接手駁二藝術特區,陸續舉辦高雄設計節、貨櫃藝術節、高雄人來了大公仔、The Wall駁二音樂演唱會等活動,這些充滿城市創意特質的展演,正在構築高雄的海港文化與生活美學。 
像是2010年新開闢的九號倉庫,正進行遊戲軟體研發及測試,由SCET集團(索尼電腦娛樂)設置數位產業中心;國際頂尖數位創意產業「Rhythm & Hues Studios」選擇在七號倉庫落腳,駁二藝術特區從此與世界同步,在充滿想像張力的動畫裡建構文創產業的未來。

準備好,再走
文創園區的數量將突破三十個,在這麼可觀的數據下,應積極結合在地的觀光資源,整合成周邊文化創意產業資源與策劃的共構平臺。同時,園區必須強調地方傳統與特殊性,可利用交通串聯周遭景點、民宿業者等。不僅可以增加就業率,提高產業能見度,更能因此促進文創產業,為地方創造永續經營的願景。
作為主管機關的文化部,對於滿滿皆是的文創園區,在審查及規劃上必須更細膩。針對現有的文創園區則應該加強輔導,讓各地的文創園區都能擁有更明確的定位,突顯各自的地方特色,才能將臺灣文創產業行銷到國際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華山&台灣各地文創園區之比較

華山の歷史

華山の2017年-展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