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17的文章

台灣文創的負面消息

文化創意產業的商機有多大?可能連臺灣引以為傲的資訊、電子、科技業也自嘆弗如。衝著這股趨勢,本來規劃為科學園區的宜蘭「中興紙廠」,也被這陣文創風吹為文創園區。以文創產業目前的情勢,未來搞文創的人或許就會成為所謂的「新貴」,預備攻佔臺灣產業結構。 但這股風都還沒吹熱,臺灣就已經汲汲營營地在準備高密度地興建文創園區。根據統計,臺灣目前有將近三十個的文創園區,幾乎每個縣市都有一個,這樣對待文創產業的方式,究竟是積極還是欲速則不達呢? 供過於求的文創園區 從這些文創園區中找共通點,不難發現大多都是早期公家機關的廢棄場址,但由於年久失修,政府也絲毫沒有多餘力氣管理,直至地方人士奔走不已,政府才想到可以趕搭文創風潮,為文創建立一個多元化經營的空間。 國家想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前,必須先培養人民的文化素質。文化素質的培養要因在於文化參與、消費及機會,文創園區一旦設立,除了能夠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、帶動地方經濟,也能增加民眾接觸文化的機會,藉此達到培養人民文化素質的目的。由於園區的經營必須具有集聚、擴散、示範與文化設施服務的複合式功能,不僅可以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據點,也可以是藝術家的交流平台與展演空間。 這樣的想法促成這些舊廠區一窩蜂地被改建成文創園區,但政府的出發點似乎稍微悖離所謂的文創精神。不是可供文化展覽的場所就叫做文創園區,更別想說可以因為這些創舉而讓人民覺得政府多了點文化素養,同時還兼顧產業經營能力。 反觀前幾年大紅大紫的科學園區,不論是竹科、中科還是南科,都成功地為臺灣增加不少經濟效益與國際地位,但從幾個較知名、熱門的文創園區來看,多數文創園區皆由企業財團共同經營,將「營運」凌駕於文化與創意之上,兩者的關係理應平等,文創若沒有商業獲利,根本無法有效成長;但若只是純粹的商品買賣,沒有文創精髓,那也同樣令人堪憂。 文創+社會+企業 文創園區的出現代表文創產業的有心發展,但其中整合的比率參差不齊。但若能完善結合社會與企業的功能,便可加強文創產業的發展氣勢。有別於一般企業只重視單方面的商業利益,「社會+企業」同時強調社會倫理以及商業影響力,而「文創+社會+企業」不僅重視上述兩者優勢,更強調「文化與藝術深不可測的影響力」。這三者共構的關係並不是蓋幾個園區就能妥善處理的。 看著文創園區不停被製造出來,好像這些具有文化精神的廠區最後的選擇只能成為文創園...

華山の商家資訊&旅客服務

圖片
商家資訊